他们的战斗没有硝烟,120急救车的呼啸声,犹如他们进攻的鼓点;他们查病于细微,解难于瞬间,那是面对死神临危不惧和神圣职责的写照;他们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从医誓言牢牢刻于心底;他们行走在生命两门旁,披星戴月,满身风雨,托举起“生”的希望;他们的工作,积聚了仁慈、责任和正能量。他们,就是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一群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夺生命的“战士”。
40名医护人员 24小时运转
一根细细的电话线,当它被赋予“120”这三个平凡的数字后,它搭建起的则是延续与保障生命的桥梁。一辆车,一名驾驶员,一名急救医生,一名急救护士,构成一支急救小组,他们的神经始终紧绷,随时等候120指挥中心指派急救任务。出车急救、医院转送、回院救治病人、再出车急救,这样看似简单而又不简单、单调而又充满意外的日子,是47岁的尹红义和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急诊医学科40名医护人员的工作日常,无论风雨、节假日,总是24小时运转。
“喂,是120吗?快来救命!这里有人晕倒了……”。2020年7月17日00:03,刺耳的警铃响了,120指挥中心发来派车单:潍坊市某地路边有人晕倒、抽搐。情况十分危急!00:10,尹红义和急救人员火速赶到现场。他们发现患者已经昏迷,立即将其在担架上固定好并抬上急救车,心电监护检查提示心室颤动。一人立即做心肺复苏,一人为患者快速补液、吸氧......尹红义与医院急诊医学科取得联系,开启绿色通道,通知做好抢救准备,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意外,应该是急救人员见的最多的状况。车祸、心脏骤停、高坠......不管多血腥的现场,多紧急的情况,尹红义总是“职责所在,使命必达”。他习惯了与时间赛跑,在死神手中抢夺生命。“生命有时很脆弱,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尹红义说。
对于死亡 接受起来总没那么容易
呼啸的救护车声由远及近,匆忙的脚步声混杂着担架车轮的滚动声,还有家属焦急的催促声,像这样的场景,尹红义每次当班都会遇见。有的患者抢救回来了,笑着从医院走出去,而有的患者生命却永远止步于此。从事急诊工作已经10多年的尹红义,依然清晰记得2017年的一个深夜,出诊一位脑出血的病人,“我们见到他时还能交流,把他从3楼抬下来时,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青紫,失去了意识。”尹红义心跳如擂鼓,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立即对病人进行抢救。

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与死神赛跑时,总会变得紧张而又具体。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医嘱的执行都涉及到了分、精确到了秒。汗水一滴滴的流下,眼镜更是顺着汗珠从鼻梁滑到了鼻尖,但是,尹红义却不敢用手去扶一下,生怕这扶眼镜的一瞬间就会左右患者的生与死。生命的脉搏瞬息万变,让人捉摸不透。这次经历震撼了尹红义,即使病人最后转危为安(恢复心跳),但他心里的那种失落、震撼和无奈,也让他失眠了足足半个月,几年以后谈起来都无法释怀。
技能大赛获团奖 治病救人在路上
如今,尹红义已经是一名优秀的急诊医学科医生。他所在的团队交出了一份份优异成绩单:2018年至2020年,急诊医学科共接到120调度中心有效呼救电话22172次,急救派车20657次,救治病人21671人;尹红义和队友还在潍坊市第二届院前急救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以赛促学,提升技能水平。经年“跋涉”,“急救”这个词在急救人员的意识里从抽象变为具体,他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唯有苦练技能,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穿上制服,氧疗、监护、心电图、开放静脉通道、气管插管、心肺复苏......他们无所不能;脱下制服,放下急救箱,他们又变成了身边无数个“你我他”,努力工作,认真生活,享受人生百味。他们很普通,也很了不起。分诊台里,电话铃声很快再次响起,犹如鸣起进攻的战鼓,“尹红义们”匆忙将疲倦等情绪收拾起来,背起急救箱,风驰电掣般奔向急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