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王辰院士提出的「三驾马车」战略的逐渐清晰,稳步落实,「PCCM科规范化建设」这几个字越来越多地被呼吸人听到、感悟和关联。近几年来,这项引领呼吸学科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大工程,被人们评价为极具前瞻性的「宏图韬略」。近日,我院武娜护士长接受《呼吸界》深度专访,谈「PCCM科规范化建设」过程给医院和自己带来的深刻变化。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部护士长武娜,PCCM科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采访金句:PCCM科规范化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都在与患者相处的细微之间。

在PCCM科规范化建设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之间会发生哪些故事?当我们来到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见到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部护士长武娜时,她感性化的细腻表达,让人深刻体会到了护士这个角色与生俱来的「温柔」与「细致」。
当武护士长把PCCM科规范化建设为护士团队带来的变化都通过具体的故事一件件讲给我们听时,我们甚至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随着这个项目的推进,随着护士观念的转变,业务能力的提升,医患关系更加亲密、融合了……
有件事说来不怕让人笑话,就拿雾化吸入氧疗和各种吸入药物的使用说,我们科所有护士都从头重学了一遍
护士是面对患者时间最长的,可以说规建给我们带来的变化都在与患者相处的细微之间——
这些细微是我自身的体会和感受。规建相当于刷新了一遍我们的知识库,过去很多旧观念、习惯发生了改变。印象最深的是从规建过程中进行了康复方面的学习后,回到医院我遇到一位慢阻肺患者:以往我不太注意到纠正他平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包括他对疾病的认知,但当时我很清晰地意识到应该从护理的角度,把这些疾病知识,包括疾病原因、诱发因素、急性加重的预防等等都告诉他。我教他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督促他即便不在住院期间,回到家也要进行居家康复……而在以往,我们很少有这些意识。那个患者在了解这些之后,从住院到出院情况都比较稳定,情绪也十分稳定,没有焦虑感。以往我们在临床见到的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通过耐心细致地给他们做工作和解释后要好很多。
工作更突出「细」字,以吸氧和氧疗举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如果发生了急性加重,除要输液治疗外还需要氧疗,即便出院回家也可能用到家庭无创呼吸机。规建之前我们尽管会指导患者如何做,但规建之后我们会把这方面工作做得更细致、规范。越有标准可依,越能发现不足,无论理论还是实操技能,没走出去学习之前,谁都以为自己做得很好,但学完之后才明白什么是规范。
有件事说来不怕让人笑话,就拿雾化吸入氧疗和各种吸入药物的使用说,我们科所有护士都从头重学了一遍。为什么要重学?学什么?学指南、专家共识,以前根本没接触过这些知识。以前我们认为,护士能掌握护理常规就可以了,学那些都是医生的事。学习后才发现,对于护士这份职业而言它很实用,能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在患者住院期间以及随访时给他们做宣教。患者受益,我们自身水平也有提高。
有一个我比较熟悉的慢阻肺患者,过去他总隔一两个月就来住院,但这两年是他确诊几十年以来最平稳的阶段。他现在懂得要规律地按时复诊,每年做肺功能,在家中进行很好的自我管理,现在他极少发生急性加重……规建之后,我们病房里多了个「患教会」,每周组织患者进行一次集中的健康教育,主导人是医生、健教护士或护士长。我们有时甚至会邀请自我管理较好的「明星患者」,请他们现身说法,这样效果可能更好,患者之间交流沟通没有阻碍和顾虑。这两年我们发现,患者的住院率在下降,原来可能一两月、两三月急性发作一次的,现在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少……
在呼吸科当护士这十多年里我曾经最害怕什么?就是肺栓塞引起的猝死
刚开始参加工作那几年,我亲眼看到过很多患者猝死,当天入院、当天晚上猝死。都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年代大家没有这些概念,以为可能是心梗,都往心脏方面考虑,从来没考虑说可能是因为肺栓塞引起的……
我印象非常深的是一个老爷子:他儿子没在身边,孙子送他上的医院,老爷子上个厕所出来,就发生猝死。床就在眼前,我们晚上值班的同事一块把他抬上床立即抢救,但最终还是没有抢救成功。最后他孙子亲手抱着他爷爷下了楼,抱到车上,把他载回家。
还有一位患者也是类似情况。因为当时我们病人较多,有时病情相对重的会暂时放到西区,等东区有床再去调床,就在过床的过程中有个患者突然就不行了,尽管还有呼吸,但出现了很严重的呼吸困难,很快就丧失意识。所有人都有点措手不及的感觉……后来患者转到ICU插管进行抢救,没有抢救过来。再后来推测,应该是静脉血栓引发的肺栓塞。之前我们对肺栓塞这个病认识不足,对它重视不够。经过这几年的PCCM科规范化建设,患者入院后我们都会对其进行常规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根据评分给患者下医嘱进行预防,能够较好地对有肺栓塞风险人群做出准确评估,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印象比较深的病例:有位怀孕4个月突然流产的妇女,她在卧床休息时突然感觉胸痛、呼吸困难,其实这是典型的肺栓塞症状。当晚她的家人带她去其他医院急诊科就诊,拍了CT,被误诊为肺炎收住院,静脉滴注抗感染药物。治疗一周后症状并未减轻。后来她咨询到她的一位同学,恰好这个人在我们医院工作。她同学把情况跟我们院专门搞肺血管病的大夫说了,那位大夫立即建议她转到我们院来检查。一查就明确诊断为肺栓塞,立即用抗凝药,规范治疗。这件事后我还专门给肺栓塞患者建了一个微信群作为宣教平台,群里有专业医生,我们随时往群里发有关肺栓塞的知识,许多患者反馈都很好。
肺栓塞这个项目实际上也是PCCM科规范化建设的一个子项目,我们在2019年通过了全国肺栓塞防治能力的规范化建设。我们医院也比较早地就重视到这方面的防治,当时还邀请中日医院翟振国主任团队来给我们讲课。现在我们医院在潍坊市,包括山东省,在静脉血栓预防方面应该做得比较好。患者一入院就由我们护士首先来评估患者的高危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现在,患者发生院内肺栓塞的几率小了,预防有了一定保障。但现在我们也有头疼和棘手的问题,就是有肺栓塞的慢阻肺患者如何进行康复——
慢阻肺患者很需要康复运动,可肺栓塞大大限制了这些患者的运动,一旦确诊,真是不敢让他「轻举妄动」,就怕发生栓子脱落。尤其有些终末期的慢阻肺患者一动就喘,他们总是卧床,但这样他们的血液循环就会变慢,容易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因此,如果病人有条件,我们会让他做下肢静脉彩超。只要能排除肺栓塞风险,就可以让他在床边慢慢试着坐、站立,尽快进行呼吸康复了。